常言道,“民以食為天,食以種為先”,“種”的重要性,不僅僅反映在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上,也在畜禽上得以體現。
近日,農業部頒發了《關于促進現代畜禽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畜禽種業發展愿景:到2025年,主要畜種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70%,國家級保護品種有效保護率達到95%,基本建立與現代畜牧業相適應的良種繁育體系。
那么,目前我國重要畜禽品種的狀況如何?畜禽品種繁育中存在什么問題?又該如何突破?
畜禽良種是基礎和關鍵
“櫻桃谷北京瘦肉型鴨相當于把我們的資源掠奪去,再500元一只讓英國公司賣回來。”北京鴨“留洋”變為櫻桃谷北京瘦肉型鴨后身價大漲,是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侯水生談及水禽品種選育時最常說的案例。
侯水生表示,北京鴨是世界著名的肉用型鴨品種,英國櫻桃谷公司以該品種為基礎進行遺傳選育研究,推出了瘦肉型的北京鴨,再進入中國市場后,迅速占領了中國80%以上的大體型肉鴨市場。
櫻桃谷北京瘦肉型鴨并非個例。部分優良品種核心種源依賴進口是畜禽種業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比如,我國的肉雞是“土洋”共存、各據半壁的局面。其中,黃羽肉雞國產,而白羽肉雞則“百分之百”需要進口。“最多的時候達到150多萬套,最少的時候也在100萬套以上。”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文杰透露。
而在奶牛和肉牛種源上,大部分優質種牛精液和胚胎也主要依靠進口。“目前奶牛的自主種源不到一半,種公牛主要是從北美引進。”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張勝利說。
畜禽良種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畜禽優良品種核心種源對進口的依賴,無疑會威脅畜禽種業安全,阻礙畜牧業的穩定發展。“種源非常重要,一旦因為疫病或其他原因無法引進,影響非常大。”張勝利表示。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已有發生。在2015年,由于禽流感疫情暴發等原因,美英澳等國的禽類產品相繼被禁止進口。而此前,中國政府部門也曾因為疫病原因明令禁止從荷蘭、美國、加拿大等多國進口牛及其制品。
良種制約來源于產業弱勢
我國畜禽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畜禽種業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越發凸顯。
《意見》總結指出,除了部分優良品種核心種源依賴進口之外,畜禽種業發展還面臨著幾大挑戰:一是聯合育種機制缺乏,育種企業上下游聯合與橫向聯合的育種機制不健全,育種素材難交流,資源共享難實現;二是種畜禽企業綜合實力偏弱,數量多、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足,尚未形成市場普遍認可的優勢品牌;三是種畜禽業市場監管基礎薄弱,種畜禽生產經營執法隊伍不健全,執法手段單一,質量評價和執法監管滯后。
張勝利介紹,盡管大多數是荷斯坦牛后代,但是各國奶牛的生產性能差距很大。比如,美國奶牛平均年單產能達到9000多公斤,中國奶牛的年單產水平僅有5000多公斤。“這跟品種有關,也跟后期的飼喂、管理有關,”他說,由于本身生產性能存在差距,因而,對進口優質種源仍有很大需求。
而國內種畜禽企業綜合實力偏弱、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足在肉雞產業中表現得就更為明顯。文杰說,世界范圍內,白羽肉雞品種主要由兩三家技術雄厚的跨國公司生產。 “目前國內領域內還沒有一個公司能達到國際育種水平。”
“國外主要是企業和農場主在做良種選育工作,我們的企業太弱小了,沒有這樣的實力。”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表示,近三十年來,在市場拉動下,我國羊育種方向由毛用為主逐步轉向肉用為主,但囿于經費分散、項目沒有延續性等原因,國內并沒有選育出能與引進品種相提并論的肉羊品種。
“育種這么多年沒做好,可能是這個產業還沒有形成規模。”中國農業大學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慶翔說,橫向比較,美國肉牛養殖的土地成本、飼料成本等方面都比國內低得多。這樣一來,國內農民不掙錢,養殖企業也發愁,新的技術發展也會因此受到諸多的限制。
育種突破是系統工程
事實上,近年來,畜禽種業發展也取得了積極成效。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全國培育了135個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國產高產蛋雞的市場占有率在40%以上,打破了對引進品種的依賴。同時,建設了國家級保種場154個,保護區22個和基因庫6個。
此次頒布的《意見》中,提出了提升育種創新能力、完善育種評價機制、加快優良種畜推廣、強化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強種畜禽疫病凈化等主要任務。
“前幾年我們的種源主要依賴進口,近幾年,我們正往自主培育的方向發展。”張勝利說,目前奶牛全基因組選擇在公牛的實際育種中應用了4年,選出了900多頭公牛,“在基因組選擇技術上,跟國外發展水平基本是同步的”。
張勝利表示,奶牛的育種基礎要求較高。加強奶牛種業,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奶牛生產性能測定;其次,要加強自主培育公牛的能力,發展建立奶牛的核心育種場,建立核心群,形成自主培育種牛的能力。在技術方面,基因組選擇、分子育種是未來育種發展的方向。
在孟慶翔看來,有必要對育種的思路進行調整。“我認為,育種首先還是要以企業為主,其次我們應該借鑒國際上最為先進的育種技術,育種的路子要以引進、提高、改良為主。”孟慶翔提出。他還表示,在具體的技術層面,也應該有所調整。“以前我們一味強調胚胎移植、人工授精,這種技術思路也限制了我們育種的進程,但實際上,肉牛還是要通過本交,這樣能減少很多成本。”
談及畜禽種業如何突圍,文杰表示,“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首先需要政府積極引導,政策上予以重視、幫助和支持。其次,育種本身需要有實力的大公司,需要大家形成共識,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