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豬”,一個經過數千年物競天擇而形成的地方優良品種,是我國西南地區影響較大、地方優良特性保存最完備的肉脂兼用型豬種,曾選入《云南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目錄》,被評為云南省“六大名豬”之一,并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擁有眾多光環的“保山豬”卻一度從百姓的餐桌上消失了。如何讓“保山豬”造福百姓及為群眾奔小康作貢獻,成為了保山市畜牧工作的一項重點。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施甸縣137個行政村中飼養“保山豬”的有125個村,存欄達17758頭。但這個數字,僅僅占該縣生豬存欄數的2.8%,說明“保山豬”正逐年減少。施甸縣畜牧局技術人員李朝震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施甸家家戶戶飼養“保山豬”,到上世紀90年代,外來品種比如“漢普夏”“杜洛克”“約克”等逐步引進保山,因飼養周期短、見效快,所以飼養“保山豬”的農戶越來越少,到2015年,出現了2.8%這樣少得可憐的比例。
李朝震說,“保山豬”具有適應性強、抗病性強、耐粗飼、肉質細嫩、香味濃郁、口感好等優良特性,為此,各級畜牧部門選擇了改良“保山豬”的道路。
主要是走科研道路,突破技術難關。市縣畜牧部門與省、市有關科研單位合作,依托保山市種豬場“保山豬”母本核心群場資源,與國家頂尖科研院所合作,長期保存純正“保山豬”精液、胚胎等遺傳材料。同時,嚴格按照云南農業大學有關專家、教授和省畜禽品種改良站制定的“保山豬”保種選育與開發利用的相關技術措施,開展“保山豬”雜交利用科研工作,以“保山豬”為母本,成功培育出了“巴保優質二元母豬”(“巴克夏公豬”與“保山母豬”的后代),供農戶飼養,再進行雜交改良后,生產商品肉豬,發揮“保山豬”的雜交優勢。
據介紹,2015年施甸縣在老麥鄉投入資金40萬元,新建、改造豬舍2000平方米,建設沉淀池100立方米,并從保山市種豬場引進“保山豬”母豬200頭,提供農戶飼養,建起了年出欄肥豬3500頭以上的“保山豬”飼養基地。
老麥鄉畜牧獸醫站站長楊金彪介紹,老麥鄉植被好,森林覆蓋率高,是“保山豬”理想的生長之地。在老麥鄉,經改良的“保山豬”豬仔60天即可出欄,一頭母豬一年可產仔兩次,每次產豬仔十多頭。
為深入打造“保山豬”,施甸縣綜合考慮畜牧業資源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在山區、溫涼區域發展“保山豬”,以滿足高端市場和開發肉食品加工需要。同時,施甸縣還出臺了系列保障措施,在資金、技術、防疫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并從扶持企業、產品深加工等方面進行深度探索。各級有關部門積極引導農戶轉變養殖觀念。政府還和農戶簽訂協議,規定兩年之內不許出售政府提供的“保山豬”母豬,如母豬出現意外死亡必須補欄等。
目前,“保山豬”又重回施甸廣大養殖戶的視野,施甸縣還在“十三五”畜牧業發展規劃中,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保山豬”的優惠政策。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該縣飼養“保山豬”能繁母豬將達2萬頭以上,年出欄“保山豬”肉豬30萬頭以上,并通過養殖示范區建設和完善產品生產質量標準體系,逐步形成“立足保山,輻射滇西,面向全省,拓展緬北,走向全國”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