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國在豬的養殖和育種工作上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遺傳進展緩慢、養殖效率低下、用抗生素過度保健、環保問題突出等等。近日,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王立賢分享了其對當下養殖產業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的看法。
一、談育種育種最終還是要依靠企業王立賢是豬遺傳育種方面的專家,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豬遺傳性狀的改良和育種效率的提高。我國的豬育種工作已經開展了幾十年,總體來說遺傳進展比較緩慢。談到原因,他表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國育種工作沒有做好,與很多企業老板的認識有關,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育種工作的重要性。育種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并且在前3年的回報率是負值。很多企業家只考慮到了眼前的利益,沒有考慮的這么長遠;
其次,我國的育種體系不完善,缺乏育種技術力量。能把育種工作做正確的企業不太多,很多是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并沒有做對,甚至有些把選擇指數都搞錯了,這樣即便做了一些工作,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就需要我們的育種工作者告訴他們如何去把把育種工作做正確;
再次,育種工作沒有做好,很大一部分是養殖的原因。豬都沒有養好,更談不上育種。我國這些年一直都在從國外引進種豬核心資源,但是沒有幾代就退化了,持續陷入“引種-維持-退化-再引種”的惡性循環。為什么會退化?很大的原因就是豬沒有養好,各方面都無法達到國外的養殖水平;
最后,育種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踏踏實實去做實際的工作。比如丹麥有6000多頭母豬的育種核心群,一年測定九萬頭豬,相當于每個母豬的后代測定15頭,而我國核心場每頭母豬后代測定不到三頭。我們連基礎測定工作都做不好,如何能夠有好的進展?
但是,可喜的是,現在情況也在慢慢得到改善,很多企業也認識到了育種的價值和育種工作的重要性。也有一些企業育種工作做的很細致,年測定量達到上萬頭,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育種一定還是要靠企業,配合國家的引導和組織。縱觀國外育種的發展歷程也是這樣,比如,美國的育種工作剛起步時,是由企業、政府、大學、科研單位共同合作推進,發展到后來,育種工作越來越多的轉向以大企業為主。我國的育種工作在起步階段還是需要政府的推動,依靠政府的協調和組織,但最終還是要依靠企業。
地方豬是我國優秀的遺傳資源王立賢在科研過程中一直十分關注中國的地方豬品種。
在八九十年代,中國地方豬出現了很大的危機,由于消費者觀念的轉變,對瘦肉率的追求越來越高,導致很多地方豬在市場上沒有價值,因此純種地方豬的數量下降很快。到2000年以后,隨著地方政府對地方種質資源的重視程度提高,優質肉市場的開發越來越多,地方豬的種群才慢慢有所恢復,數量也逐漸多了起來。
在現在的豬肉市場中,以“杜長大”為主的外三元豬市場占有率達到90%左右,剩余10%為地方品種和改良后的雜交品種。地方品種市場占有率低,主要還是因為市場自身的選擇作用,純地方豬的瘦肉率只有45%左右,生長速度200天才可以達到六七十公斤,生產效率低、瘦肉率低、飼養的經濟效益低。
近些年來,由于市場的傾向性,對優質肉有了一定的市場需求,現在也在做一些雜交工作,可以顯著提高生產效率和瘦肉率。目前市場上的純種地方豬比較少,更多的是雜交品種,雜交品種中地方豬血緣為50%的,瘦肉率可提高到50%左右,生長速度也可以提高;地方豬血緣為25%的,瘦肉率可以達到57% 、58%左右,生長速度190天可以達到90公斤。比如現在市場上的很多黑豬肉、土豬肉,如果在市場上一斤肉可以多賣十塊錢,那養殖戶還是比較劃算的。
二、談環保
糞污利用是最基本的處理
談到去年環保法對養豬業的沖擊,王立賢認為,國家政策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地方執法部門在實際執法過程中卻存在有偏差,出現一刀切關停的情況。環保本身是沒有錯的,養豬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國家應該有所行動,但是需要一個過程,應該幫助養殖戶尋找一些出路,不然會造成很多社會資源的浪費。有些經濟發達的地區會對關停豬場有些經濟補償,但是很多地方并沒有。
關于環保,我國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豬的糞尿是一種資源,而我國的問題是,養殖業和種植業的分離嚴重。在國外,農民有多少土地才可以養相應數量的豬,土地不夠的話,也必須要有可以消納掉這些糞尿的途徑。而在我國,很多養豬的人沒有土地,而種地的人需要肥料,卻沒有豬場。由于現在化肥的過度使用,且化肥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影響土壤環境。國家應該出臺政策鼓勵這些糞尿還田使用。
王立賢舉例說,在四川一個地方看到,當地政府幫助豬場修建管道,把糞污發酵、收集后引到田間地頭的儲糞坑,需要糞肥的農民可以自己去取肥料,養殖戶也解決了污染的問題。
我國政府應該通過引導,幫助把種植戶和養殖戶連接起來。可以采取一些相應的政策,如限制化肥的用量,農民才會考慮去使用農家肥。但因為人工成本比較高,導致農家肥的使用成本較高,國家應出臺一系列的補貼、優惠政策,鼓勵農民使用農家肥,從而實現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結合。
三、談養豬
中國養豬業一直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
我國養豬規模化以后,一直沒有找到規模化之下如何正確的去養豬,我們養豬業所犯的錯誤太多,究其根源是沒有從養豬的根本上去思考問題。
我們面臨的問題有:抗生素的濫用、疫苗的過度使用、養豬的環境、硬件設施、空氣質量和飼料不達標等等。飼料本來是應該給豬提供營養物質的,但是我們卻賦予了它太多的使命和期望。空氣、飼料、水是豬的三大營養物質,很多豬場的空氣質量不達標,污濁的空氣不利于動物自身的新陳代謝活動。還有飼料,特別是飲水的品質也無法保證健康安全。人講病從口入,其實豬也是一樣,如果飼料很干凈,能滿足豬的營養需求,水很干凈、空氣質量很好,豬群的健康是不難保證的。
飼料中本就不該添加抗生素
,飼料里不能加藥物。飼料是給動物提供營養的,如何知道豬要生病,是否需要這種藥?抗生素是用來治病的,治療用藥是沒有任何錯誤的,而且治病抗生素最有效,但是抗生素千萬不能亂用。抗生素的濫用和疫苗的過度使用,就是造成我們國家養豬業生產水平低的罪魁禍首。
養殖中添加抗生素,也就是所謂給豬做保健,更是沒有任何道理。過度用藥把豬的免疫系統摧毀了,抵抗力更差,造成了惡性循環。國家應該逐步禁止在飼料中使用抗生素,可能一兩年之后我們會面臨一個陣痛期,但只要度過這個困難期,豬群的健康狀況回來之后,就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環。
規模化養豬是趨勢
中國的養豬水平參差不齊,好一些的企業PSY可以達到25、26,個別甚至可以達到28,差的可能只有12、13。王老師認為養殖水平的差異造成各個養殖場的PSY差異很大,但是PSY低的場肯定會慢慢被淘汰。去年一年養殖場淘汰了大約500萬戶,實際上與環保法的關系并不大,從全世界的數據去看,分析美國、歐洲的數據,每六到七年養殖場的數量就要減少一半, 2007年我國的散養戶有8000萬,到了2014年只剩下4000多萬,也是在七年左右的時間里減少了一半。因此,養殖業的規模化是一種趨勢,我們國家的小規模飼養戶眾多,規模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談養殖理念
制約我國養豬業發展的一個是硬件設施,另一個是專業化程度低,更重要的是養殖理念。以前說,防大于治,實際是養大于防,要從“養”字上下功夫,要把豬養好,就要給豬提供合格的飼料,控制原料質量,而不是添加大量的防霉劑、脫霉劑;想把豬養好,就要給豬提供合適的生存環境,而不是依靠藥物保健維持生產。行業內專家應該做出正確的引導,豬生病后不能只急于去用藥,應該找到豬群生病的真正原因,要從飼養管理去找原因。當豬場中10%豬的發病了,很多人都只會去關心這10%,而不去關注還沒生病的90%。
要想養好豬,首先要有正確的養殖理念,其次養豬要養大于防,去掉一些不必要的保健用藥,抗生素只用來治病;最后,要注重飼養管理,改善飼養環境,保證豬群健康。養豬人只要觀念正確,其實豬并不難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