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維吉尼亞技術大學獸醫學院的X.J. Meng在2011年豬的新現與再現疾病國際論壇上介紹了豬的新現和再現病毒:豬戊肝病毒、豬細環病毒(torque teno sus virus)、豬博卡病毒(porcine bocavirus)、豬嗜淋巴皰疹病毒(porcine lymphotropic herpesviruses)、豬環曲病毒(porcine torovirus)和豬札幌病毒(porcine sapovirus)。
過去二十年左右,全球豬群中新出現了一系列的病毒。有的病毒,例如豬圓環二型病毒(PCV2)和豬繁殖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藍耳病毒)為養豬業造成巨大損失,成為經濟學重要疾病,而其它病毒,例如豬細環病毒(TTSuV)、豬博卡病毒(PBoV)、豬環曲病毒(PToV)和豬嗜淋巴皰疹病毒(PLHV)自然條件下在豬群當中大部分屬于亞臨床感染。
有些新現和再現豬病毒,例如豬戊肝病毒(HEV)和豬札幌病毒(SaV),它們對豬的臨床健康的影響并不明了,但它們卻會造成人類公共健康風險,因為這些病毒經證實(HEV)或有可能(SaV)會傳染給人。
豬戊肝病毒(豬HEV)
1997年美國豬群中首次發現HEV(1)之后,現在基本上全世界所有養豬國的豬群中都發現了該病毒(2)。豬HEV目前分類在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下,其中包括至少四種人傳HEV基因型、鳥HEV和感染其它動物的HEV毒株。迄今為止,全世界所有豬當中檢出的HEV毒株要么屬于基因型3,要么屬于基因型4,這兩種基因型與人類HEV的3和4基因型遺傳親緣關系很近,有些情況下甚至無法區分(3)。
不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工業化國家,全世界豬場中都普遍存在豬HEV感染,不論戊肝在當地人群中是否為地方性流行(2).這種病毒通常感染二至四月齡的豬,短暫病毒血癥持續一至二周,糞中排毒持續大約三至七周。豬HEV在豬當中為亞臨床感染,盡管在自然與人工感染情況下均曾在患豬體內發現肝炎的微觀損傷。自然狀況下感染的豬只體內觀察到輕微至中度的多病灶門脈周邊淋巴漿細胞性肝炎。試驗感染豬HEV的豬只肝臟及腸系膜淋巴結輕微至中度腫大,多病灶淋巴漿細胞性肝炎和局部性肝細胞壞死(4)。
當前關于豬HEV方面的主要擔心在于人畜共患造成的人類感染、豬肉與環境安全(5)。戊肝被認為人畜共患病,而豬是3型和4型基因型的保蟲宿主。在試驗條件下,人類HEV基因型3和4會感染豬,而反過來,豬HEV的基因型3和4也會感染非人靈長動物。豬獸醫和其它接觸豬的人員面臨的HEV感染風險越來越高,而來自美國養豬生產大州的人HEV抗體陽性的比例高于來自非養豬生產州的人。美國菜市場出售的大約11%、日本出售的大約2%的豬肝含有HEV RNA,最重要的是,商業性豬肝當中含有的病毒仍然具有傳染性。商業性出售的豬肝中含有的戊肝病毒非常接近人類戊肝患者身上分離到的病毒,并且在個別病例中二者完全相同。
已有散發的急性戊肝病例,據確定與遭污染的新鮮、未熟制豬肉消費有關。在法國,figatelli豬肝腸被確認為人群當中散發戊肝的感染來源(6)。在日本,有報導因食用遭豬HEV感染的野豬肉而造成急性戊肝簇發病例。作為一種糞-口傳播的疾病,污染水源是HEV感染的主要來源。
感染HEV的豬經糞排出大量病毒,對環境安全構成威脅。傳染性豬HEV病毒已在豬糞、水泥糞坑、泄糞池和豬糞存儲設施中檢出。這樣,豬糞的田間施撒和徑流可能成為灌溉水和飲用水或海岸水的污染來源,給水產生產造成污染。牡蠣當中已有HEV病毒被檢出,而且有急性戊肝病例據認為與污染貝類的消費有關(7)。
盡管豬HEV對豬的健康并不會構成重要威脅,但豬HEV與其它豬病原并發感染時會對豬的健康產生什么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確定。豬群中的豬HEV病毒感染已知構成了人畜共患病、豬肉安全和環境安全方面的風險,因此從商業性養豬生產當中根除豬HEV病毒是非常重要的。
豬細環病毒(TTSuV)
豬細環病毒(最初稱為TTV,現在稱為TTSuV)最初于2002年在日本的家豬當中發現(8),盡管TTSuV感染的證據可追溯至1985年的西班牙(9)。TTSuV是一種小型單股環狀DNA病毒,屬指環病毒科Anelloviridae的壬型細環病毒屬Iotatorquevirus,該屬還包括該病毒對應于人類的人TTV。至少有兩種TTSuV,TTSuV1和TTSuV2,在世界各地的豬群當中被鑒定出來。
TTSuV似乎在世界范圍的豬群中無所不在,不論健康還是患病豬群(10)。世界范圍內豬群的PCR和實時PCR分析(11-13)記錄顯示,TTSuV1和TTSuV2并發感染的流行率較高。通過采用推測的殼蛋白作為ELISA抗原,在各種來源的傳統豬群中可檢出很高的TTSuV2陽性率,而在無菌豬當中則沒有(14)。總的來說,豬的TTSuV2病毒DNA如果檢測不到,則抗TTSuV2病毒的抗體水平也會很低(14)。同一頭豬感染多種不同基因型或亞型的TTSuV的病例也有見過報導(15)。
TTSuV對豬的致病性方面仍然存在爭議。在一個無菌豬模型當中,含有TTSuV1的勻漿部分地誘發了豬皮炎腎病綜合征(PDNS)和斷奶后多系統衰弱綜合征(PMWS)(16-17)。此外,已有證據顯示,西班牙PCV2水平低或無法檢出的PMWS患豬當中TTSuV2病毒的DNA水平高于非PMWS患豬(18),但韓國進行的小樣本研究中在PCV2陰性豬只和PMWS感染豬只之間未發現TTSuV1或TTSuV2病毒水平的差異。有趣的是,PMWS患豬的TTSuV2病毒抗體水平明顯低于非PMWS患豬。有報導證明TTSuV可垂直傳播,然而,在流產胚胎和屠宰場收集的胚胎之間未發現TTSuV流行率有任何區別。
缺乏易感細胞培養系統來繁殖TTSuV病毒,并且很難找到TTSuV病毒陰性的常規豬只用來研究,這些都阻礙了我們對TTSuV病毒對豬的致病性的理解。至于在與其它豬病原并發的情況下這種病毒是否會對豬造成任何不良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豬博卡病毒(PBoV)
最初于2008年在香港的豬群中發現(20),與人類細小病毒4存在遺傳相關,大約60%核苷酸序列相同。香港豬群當中采集的大約44%的淋巴結、肝臟、血清、鼻喉和糞便樣本當中PBoV DNA呈陽性。這種病毒似乎在全世界的豬群當中廣泛分布,并且各個國家,包括瑞典、美國和中國(21),的豬群中都檢到了PBoV病毒。PBoV對豬的致病性還不清楚。在瑞典,除TTSuV和PCV2(豬圓環二型病毒)之外,大約88%的PMWS(豬斷奶后多系統衰弱綜合征)患豬PBoV DNA呈陽性,但非PMWS患豬當中也有46%的豬只呈陽性(22)。在與其它豬病原并發的情況下PBoV是否會對豬具有致病性,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豬嗜淋巴皰疹病毒(PLHV)
1999年,通過采用泛-皰疹病毒重復序列PCR試驗,在豬當中發現了兩種親緣關系很近的伽瑪-皰疹病毒,標識為豬嗜淋巴皰疹病毒1和2(PLHV-1和PLHV-2)(23)。2003年發現的第三種豬嗜淋巴皰疹病毒與前兩種基因序列差異較大,標識為PLHV-3(24)。所有這三種病毒都經常在世界各地的家豬的血液以及淋巴器官中檢出。無法通過細胞培養對PLHV進行擴增分離。分子流行病學數據顯示,PLHV在商業性豬群當中無所不在,而PLHV DNA常在豬的血液、脾臟和肺部組織中檢出。除家豬之外,檢查發現小型豬和野豬當中PLHV DNA流行率也很高(25)。
自然條件下PLHV的致病性仍然未知。已有報導稱,PLHV-1與小型豬進行異源造血干細胞移植之后的移植后淋巴增生疾病(PTLD)有關(26-27)。
試驗豬PTLD的臨床癥狀,例如發燒、精神不振、厭食、高白細胞計數和淋巴結腫大可觸,與人PTLD相似,而人的這種疾病與人類伽瑪皰疹病毒艾伯斯坦-巴爾病毒有關。PTLD患豬的病理損傷包括扁桃體和淋巴結腫大。微觀損傷包括淋巴結中可見典型的多態PTLD細胞,混有免疫母細胞、漿細胞樣細胞和漿細胞。
目前,對于PLHV的主要擔憂在于豬細胞、組織、器官的異種移植的過程中可能給人類造成的感染風險。適宜的繁育可消除PLHV,而通過剖腹產和屏障繁育過程也可生產無PLHV的仔豬。(28)
豬環曲病毒(PToV)
PToV于1998年在荷蘭的仔豬中發現(29),屬于巢病毒目冠狀病毒科環曲病毒屬的病毒。PoTV與牛和馬的環曲病毒具有遺傳相關,60至70%序列相同。
許多國家的仔豬當中都鑒定出了PToV,包括荷蘭、比利時、匈牙利、韓國、西班牙和意大利(30)。PToV的血清學流行率在50至80%之間,具體取決于仔豬日齡和來源地區(29、31)。從斷奶后第四至14天開始(29),仔豬會在糞中排毒一天或幾天,19至40%的仔豬都會從糞中排毒(32-33)。由于缺乏一種體外細胞培養方式來進行PToV的擴增,因此我們無法確定PToV對豬的致病性,也因此,我們對PToV在腹瀉當中可能起到的致病作用仍然不清楚。
豬札幌病毒(豬SaV)
豬SaV于1980年由EM發現,與仔豬腹瀉(34)有關,病毒顆粒類似輪狀病毒,又類似杯狀病毒,而1999年對該病毒進行遺傳學定型分析,歸類為一種札幌病毒(35)。豬札幌病毒屬于杯狀病毒科(Caliciviridae)札幌病毒屬(Sapovirus)。札幌病毒的基因型至少有五組:人SaV屬于GI、GII、GIV和GV基因組,而豬SaV主要屬于GIII,不過豬SaV的新的基因組以及人和豬當中的SaV重組也有見過報導(36-37)。
豬SaV似乎在全世界豬群當中分布很廣,大量國家,包括美國、丹麥、芬蘭、匈牙利、委內瑞拉、意大利、日本、斯洛文尼亞、加拿大、巴西和韓國(38),都在豬糞中分離到了這種病毒。不同地理位置的豬群當中這種病毒的流行率不同,美國的流行率最高為62%(40),而匈牙利的流行率最低為2%(38)。二至八周齡的年輕仔豬流行率最高,流行率最高的基因組則是GIII(38)。
札幌病毒與人和動物(豬和水貂)的腹瀉有關(36)。豬SaV的Cowden毒株據顯示試驗條件下可誘發無菌仔豬出現腹瀉和腸道損傷(40)。然而,在西班牙和丹麥最近的研究中,未發現健康豬和腹瀉豬SaV的流行率之間有顯著差異(38)。
在豬SaV是否造成人畜共患感染方面,還缺乏明確的證據。然而,基因組間和基因組內的札幌病毒之間的重拍引起了交叉感染方面的擔憂(41)。
致謝
Meng博士目前對PRRSV、PCV2、豬HEV和TTSuV方面的研究由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R01AI50611和R01AI74667)、美國農業部(AFRI-2010-03437、CAP- 2008-55620-19132)、輝瑞動保公司,和葆靈格.英格翰獸藥公司提供經費。
參考文獻
1. Meng et al. (1997). PNAS. 94:9860-9865.
2. Meng and Halbur (2006). Dis of Swine, 9th edition, 537-545.
3. Okamoto (2007). Virus Res. 127:216-228
4. Halbur et al. (2001). J Clin Microbiol. 39:918-923.
5. Meng (2011). Virus Res. 2011 Feb 21. [Epub ahead of print].PMID:21316404.
6. Colson et al. (2010). J Infect Dis. 202:825-834.
7. Meng (2010). J Viral Hepat. 17:153-161.
8. Okamoto et al. (2002). J Gen Virol 83:1291-1297.
9. Segales et al. (2009). Vet Microbiol 134:199-207.
10. McKeown et al. (2004). Vet Microbiol 104:113-117.
11. Lee et al. (2010). J Vet Diagn Invest 22:261-264.
12. Gallei et al. (2010). Vet Microbiol 143:202-212.
13. Huang et al. (2010a). J Virol Methods. 170:140-146.
14. Huang et al. (2011). Virus Research. In Press.
15. Huang et al. (2010b). Virology. 396:289-297.
16. Ellis et al. (2008). Am J Vet Res 69:1608-1614.
17. Krakowka et al. (2008). Am J Vet Res 69:1615-1622.
18. Kekarainen et al. (2006). J Gen Virol 87:833-837.
19. Martínez-Guinó et al. (2009). Theriogenology. 71:1390-1395.
20. Lau et al. (2008). J Gen Virol. 89:1840-1848.
21. Zeng et al. (2011). J Gen Virol. 92:784-788.
22. Blomstr?m et al. (2010). 152:59-64.
23. Ehlers et al. (1999). J Gen Virol. 80:971-978.
24. Chmielewicz et al. (2003). Virology 308:317-329.
25. Meng and Halbur (2006). Dis of Swine, 9th edition, 550-554.
26. Goltz et al. (2002). Virology, 294:383-393.
27. Huang et al. (2001). Blood, 97:1467-1473.
28. Tucker et al. (2002). Xenotransplantation. 9:191-202.
29. Kroneman et al. (1998). 72:3507-3711.
30. Pignatelli et al. (2009). 143:33-43.
31. Pignatelli et al. (2010). J Virol Meth.163:398-04.
32. Pignatelli et al. (2010b). Vet Microbiol. 146:260-268.
33. Shin et al. (2010). Arch Virol. 155:417-422.
34. Saif et al. (1980). J Clin Microbiol. 12:105-111.
35. Guo et al. (1999). J Virol. 73:9625-9731.
36. Wang et al. (2005). J Clin Microbiol. 43:5963-5972.
37. Hansman et al. (2005). Emerg Infect Dis. 11:1916-1920.
38. Reuter et al. (2010). J Clin Microbiol. 48:363-368.
39. Wang et al. (2006). J Clin Microbiol. 44:2057-2062.
40. Guo et al. (2001). J Virol. 75:9239-9251.
41. Bank-Wolf et al. (2010). Vet Microbiol. 140:204-212.
參考資料
X.J. Meng. 2011.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viruses in swin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Diseases in Pigs. Barcelona, Sp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