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養殖是當地農村的支柱產業,部分農戶經營豬場近20年,不能“一拆了之”。既要保障農民收入不滑坡,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有沒有一條污染治理的長效機制呢?從供給側考慮問題,或許能有新突破。
養豬最大的問題是糞便污染。但是沒有什么東西天生是污染物。有句話說得好,污染是因為資源放錯了地方。即便是養殖業產生的廢棄物,如果處理利用得當,也是非常寶貴的生物質資源,對于土壤有機質的提升、土地生態狀況的保護和改善以及農作物生產的保障,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如果僅僅為了治污而簡單粗暴采取關停舉措,這種因噎廢食式的、通過擠壓產業發展的消極途徑來“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只會給產業發展造成不必要的困擾,以至于影響畜禽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如果能充分把污染物變廢為寶,則有助于推動畜禽養殖業整體的轉型升級,實現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可見,治污的問題關鍵,就在于養豬產生的廢棄物如何處理。延平區通過養治分離,把治理交給第三方,政府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把市場能解決的問題交給市場,既有利于政府專注演好“監管者”的角色,也有利于第三方發揮優勢,專業人做專業事,找出更科學的治理解決方案。而第三方接手后,在市場機制作用下,通過種養結合、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等各種方式,變廢為寶,充分挖掘污染物的經濟效用,從而達到既治理污染,又產生收益,還幫助農民增收的效果,可謂一舉多得。
當然,引入第三方,政府的責任并沒有因此推脫。政府一方面要繼續完善第三方治理機制,做好主動服務,讓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參與進來;另一方面還要加大監管力度,讓污染無處遁形,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