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豬肉深加工和傳統加工的比較
我國傳統肉制品的加工包括兩方面:冷卻肉(也叫冷鮮肉)的加工和發酵肉制品的加工,冷卻肉是指對嚴格執行檢疫制度屠宰后的酮體迅速進行冷卻處理,使胴體溫度在24小時內降為0-4℃,并在后續的加工、流通和零售過程中始終保持在0-4℃范圍內的預冷加工肉。發酵肉制品的加工是指在自然或人工控制的條件下,利用微生物或酶的發酵作用,使原料肉發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及物理變化,而生成的具有特殊風味、色澤和地質,且具有較長保存期的肉制品。
豬肉深加工與傳統肉制品加工不同,在傳統的加工基礎上,對生產工藝、產品種類進行優化設計,引進外國肉制品加工設備及工藝方法,中西相結合程度高,產品種類更加多樣化、口味更加豐富。有條件的企業嘗試采用采用高科技手段,比如傳統加工殺菌方法為熱殺菌,深加工采用高壓殺菌,這樣降低了對肉制品品質的破壞程度,極大改善了肉制品品質。在工藝方面,使用脂肪代替品,降低肉制品脂肪含量的同時,還能增強肉制品風味。深加工提取肉制品副產品血漿中的酶類、蛋白等作為醫藥制品,同時提取后的血漿加工成蛋白粉,作為飼料蛋白。還有骨粉可以作為添加劑,應用到食品或者飼料中。生豬副產品的深加工在醫藥、食品、飼料的應用,附加值比較高。
豬肉深加工比傳統加工更加科學與精準,對豬肉的利用更加豐富化,精細化。深加工的發展對肉制品加工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產品多樣化,從而帶動產業的多樣化。同時深加工相對傳統加工附加值高,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豬肉價格暴漲暴跌受到季節性消費影響劇烈,通過豬肉深加工工藝可控肉制品的保藏期,豬肉的購買時間選擇自由性大,在豬肉市場低迷時購買豬肉,進行肉制品深加工,這在一定程度上對生豬價格波動周期的調節具有貢獻性。因此進行豬肉深加工,優化豬肉產品的市場供應結構,是有效改變這種無序的暴漲暴跌、重要手段。“豬賤傷農、肉貴傷民”的狀態才能得到改善。產品結構優化了,生豬養殖戶和生豬消費者才能雙贏。
2豬肉深加工市場分析
我國肉制品的市場空間較大,目前深加工肉制品僅占全國肉類總產量的15%左右。我國肉制品加工尚處于初級階段,肉制品深加工還有待繼續發展。根據《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指導目錄(2011)》,預計到2015年,深加工肉制品和包裝肉占全國肉類總產量達到17.5%,中低溫肉制品(冷鏈)占比達到10%左右。《食品工業“十二五”規劃》明確規定,對于肉類加工業,2015年國內肉類總產量要達到8500萬噸,肉制品及副產品產量要達到1500萬噸,占肉類總產量比重大17%以上,肉制品前200強企業生產和市場集中度要達到80%,需培養出2-3個國際上具有一定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肉類食品企業。
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城鎮居民生活節奏加快,對肉制品需求越來越旺盛。高端肉制品市場基本被雙匯占據,低溫消費市場目前由雙匯、金鑼、雨潤、眾品等公司占有主要地位。低溫肉制品能最大的保持肉的鮮嫩度,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其發展速度也將呈現高于高溫肉制品的發展速度,肉制品企業將會在低溫肉制品的市場占領展現激烈的競爭。目前我國低溫肉全國性生產企業有雙匯、雨潤、眾品食業,2015年雨潤因經營上問題,產量出現下降。2012年我國肉類總產量8384萬噸,肉制品在1250萬噸左右,目前我國肉制品加工前3強企業,其肉制品產量之和占總肉制品產量的20%左右,其中雙匯企業貢獻13%,目前雙匯集團在肉制品行業仍占領主要地位,在經歷了食品安全事件的洗禮后,恢復比較快,具備了發展國際品牌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