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訊,繼收儲政策兩年前在大豆、棉花領域終結之后,玉米可能成為下一站。按照目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方面達成的一致意見,下一步對玉米種植戶的補貼大約是每畝不低于100元。
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3月下旬公開表示,從今年開始,玉米臨儲收購政策將被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并將采取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信貸支持等綜合性措施,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合理消化行業庫存。
補貼發放的程序是,先將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市),再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玉米實際種植者手中。
接近國家發改委的專家稱,簡單來說,新的玉米收購政策遵循的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三個核心原則,與之前對大豆、棉花實施的目標價格政策存在較大差異。
玉米新政
在國家發改委宣布今年國內玉米將正式實施“市場化收購”+“補貼”之前,業內普遍認為,玉米臨儲收購取消之后,官方將會對玉米收購推行目標價格政策。
2014年對大豆、棉花實施的目標價格政策,有兩個關鍵的數據——目標價格和市場價格。目標價格是由官方來確定,只有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政府才會按照兩者之間的差價,對種大豆、種棉花的農戶進行補貼;如果大豆、棉花的市場行情好了,比目標價格高了,相當于國家省下了這筆補貼。
但下一步對玉米收購實施的“市場化收購”+“補貼”,則是玉米價格由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來議定,也就是由種植戶直接與企業商定,雙方的交易價格基本是完全市場化的。國家層面上需要承擔的主要職責,一方面是會給玉米種植戶按一定標準補貼,另一方面是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玉米、提供信貸支持等,為農民賣糧營造好的環境。
國家從2007年開始實施臨儲玉米收購,一直到2014年,都是逐年提高臨儲收購價格,目的是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提高農民的積極性。這本來對農民種植玉米就起到鼓勵作用,再加上玉米種植成本相對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偏低,所以才會導致近年來,全國玉米產量高速增長,國家玉米庫存嚴重膨脹,甚至出現糧庫玉米存不下、賣不出的局面。
據農業部辦公廳主任葉貞琴4月7日所說,去年國家公布糧食12連增,實際上有超過一半的功勞是歸功于“玉米”。中儲糧總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士則向經濟觀察報透露,現在國庫中2012年、2013年的玉米存量仍然龐大,現在國家對外拍賣的玉米基本都是賠本銷售。
因此,國家決定下一步對玉米實施“市場化收購”+“補貼”,目的是想讓玉米政策向市場化路子走得更快一些,甚至比對大豆、棉花的目標價格政策還快了一步,直接省去了設定“目標價格”的保護,也是對整個糧食收儲政策一種更大膽的嘗試。目的是希望盡快大幅縮減玉米種植面積,相應大幅降低玉米總產量,盡快消化國家玉米庫存,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對于玉米種植戶來說,目前最為關注的是,在實施新的玉米政策之后,國家最終能有多少補貼給到玉米種植戶手中?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給經濟觀察報的答復是,相關部門最新商定的玉米補貼標準是每畝不低于100元。
目前每斤玉米的市場價格已經比小麥低了三四毛錢,比水稻低得更多。下一步,玉米價格會不會受到更大的沖擊,與小麥、水稻的價格落差會不會更大?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的解釋是,一旦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即國家玉米主產區出現大范圍的玉米價位嚴重偏低、玉米賣不出去的狀況,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方面還會設定玉米托底價格,并將安排中儲糧等符合條件的企業,進入玉米市場進行托底收購。
不過,國家在玉米收購新政中設定的托底價,只是為了確保玉米種植戶的基本收益,也就是農民能收回種植成本。這意味著,未來國家對玉米實施的政策托底收購,只在特定情況即農民種植玉米可能出現賠本的情況下才會啟動,這與原來設定臨儲玉米收購價的初衷完全不同。
實施玉米收購新政后對財政影響頗大。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分析表示,現在國家玉米庫存有2.6億多噸,每噸玉米每年的庫存成本大約是在252元,這樣維持下去,財政一年需要付出的玉米庫存成本費用就將超過655億元。可見,玉米“去庫存”已經刻不容緩。
針對玉米收儲的改革,未來是否也對小麥、水稻施行?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在2月27日曾公開表示,針對玉米的改革必須要先行,因為面臨的矛盾非常的尖銳,再往后,小麥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須跟進,不能拖的時間太長。
消化庫存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保障農民合理收益”。
前述接近國家發改委專家分析認為,玉米收購新政將會牽涉到上游對玉米的種植面積調整、產量調整,會較大范圍地影響到其它農業作物;往下游看,也會大大減少國家糧食庫存總量、減輕中央財政負擔;再延伸下去,同時也會對減輕國內飼料業、玉米深加工業的成本,乃至抑制國內整個糧價高漲,都起到較大的影響作用。
農業部是參與制定整個玉米改革政策的重要部門之一。據農業部辦公廳主任葉貞琴說,下一步對玉米的種植結構調整,是整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具體怎么調,種植面積往下調多少,這在去年11月農業部下發的《“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中已經提及,該意見表示,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面積調減5000萬畝以上,今年計劃下調目標是在1000萬畝以上。
在調整玉米種植的區域上,重點針對的是“鐮刀彎”地區。“鐮刀彎”地區是一個俗稱,具體涉及到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的部分地區。這一區域在地圖上的形狀像個鐮刀,過去十多年來都是國內玉米面積增加最多、發展最快的地區,但是這一區域基本上是旱作農業區,不屬于玉米優勢產區,玉米產量低而不穩,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所以國家計劃大幅縮減的就是“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
新政未現農民有點迷茫
記者在黑龍江省多個玉米產區采訪發現,由于今年玉米價格降低幅度和收購政策還沒公布,農民對“種啥”普遍感到迷茫。
大豆效益也不好。黑龍江省北安市東勝鄉東安村大豆種植戶程鵬文去年種了600畝大豆,截至3月22日還沒有賣出去。“大豆一畝地的成本500多元,現在價格每斤1.7元,一畝地的產量在300斤,如果沒有國家補貼就等于白忙活。”
對于今年的打算,程鵬文說,如果繼續種大豆,加上國家補貼,還是有一定效益,但會出現“賣豆難”的情況;如果種玉米,價格降到什么程度,現在還不知道,能不能掙錢心里沒底。
不僅部分新型經營主體對“種啥”感到迷茫,一些基層干部也感到茫然。“下鄉調研,農民問我‘種啥掙錢’,我說‘啥掙錢種啥’;農民又問‘那啥掙錢’,我也回答不上來了。”一名基層干部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