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豬業結構正在從散戶多、規模越大數量越少的傳統從業者的“金字塔”式結構快速轉變為以家庭和中小型養豬場(戶)占主體的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形”式從業結構,年出欄300-3000頭的以家庭為單位的適度規模養殖成為中國豬肉供應主體。
豬業舊模式面臨挑戰
服務體系低效。服務企業沒有從養殖場(戶)本身角度全面考慮,做的都是點的服務,而不是面上和系統化的服務。這種畸形的服務模式,導致服務企業難、養殖場(戶)對接難、行業效率低,直接推高了養豬成本。初步估計,養豬服務體系可提升效益空間為生豬至少60元/頭。養殖生產體系低效,有三個原因。一是多重角色導致效率低下;二是非人性化管理導致效率低下;三是資源運行低效。僅據此三項估計,出欄生豬效益浪費了至少80元/頭。
豬業新結構孕育
從業主體更加明確。經歷了2013-2014年的低價洗禮后,受資金、價格、環保、技術等多重擠壓,散戶并沒有在“手工作坊式精細化養殖”方面找到出路,以家庭為單位的適度規模養殖成為中國豬肉供應主體。
主導品種有所調整。傳統養殖的主導品種為杜長大三元,中小規模養殖場(戶)以有地方黑豬血統的土三元作為主導品種,品種來源以自主留種為主。當前,這種主導模式正悄然發生著變化,隨著養殖的專業化,養殖水平穩步提升,養豬場(戶)逐漸開始放棄了自留母豬的傳統,選擇從正規種豬場引進二元母豬,以生產純正的杜長大三元商品豬。
產業亟須提檔升級
產銷對接,深度融合。包括最頂端的原料生產,上游的飼料、獸藥、疫苗、種豬等豬用物資供應,中游的養豬生產,下游的屠宰加工以及終端的豬肉消費,各環節都圍繞著銷售展開,僅為買賣關系。中國豬業需要各環節的產銷對接,深度融合,節本增效,全面提升行業整體效率。各相關產業要進行職能回歸,飼料行業回歸加工車間功能,獸藥、疫苗等回歸到工作處理手段的功能。
品牌再造,質量追溯。雖然我國豬肉提供商已經打造了眾多肉品品牌,但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消費者認為豬肉產業全程可追溯和可視化是其基本的要求。屠宰監管已經轉歸到畜牧部門的監管范疇,建立從養殖源頭到餐桌的可追溯體系成為當前產業挑戰之一。
基礎設施革命。產業的深度融合,服務企業壓縮利潤以期與場(戶)建立穩固聯系,在資本融合的同時,也助推養豬業進入了社會化的 “規模豬場基礎設施革命”時期,使廣大社會力量參與到豬場基礎設施建設中來。
生態圈構建。生豬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過山車的價格看似需求不足,實則為豬業供需矛盾。必須要站在大產業角度思考豬業供給側優化調整的問題,利用“互聯網+豬業”,通過信息化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豬業進行深度融合,線上線下結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